第1105章:火器的正面碰撞(1 / 2)
贞观十一年,五月。
由于东线战场战事紧急,原废王李恪再度被朝廷启用。
并且于三日之后,亲自率队前往河南道,增援李承乾一部。
当听闻这消息时也是满朝哗然,更是造就天下哗然。
那可是李恪啊。
曾经带着蜀地造反的人。
如今却被放出来了,而且还带队去了前线战场。
谁也不知道,让他去是福还是祸。
同时他们也更是不明白,李世民这般迷惑的操作。
为何要将一个曾经危害过大唐国本的人放出来。
……
前线战场。
当听闻自己的要求被李世民通过之时,李承乾也是长松了一口气。
李恪来了,自是能帮他分担很大的压力。
更能让他腾出手脚来好好施展自己的本领。
要知道,这哥俩可是正儿八经的两类人。
李恪是那种无需亲自登上战场,便能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
李承乾则是那种亲自带队冲锋,直接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猛士。
亲自率队方面,一万人之内的战争,李恪能绝对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十万人以上的纵横谋划,李承乾则能让自己占尽优势。
这看起来似是自相矛盾,但若是仔细想来便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兄弟二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相辅相成,他们的优点都能弥补对方的缺点。
而这也就是当初,李世民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为自己的儿子们铺下来的路。
只不过,他们是身在局中不知局,谁也看不清楚罢了。
也就在李恪抵达战场的前夕。
李承乾一方也终于遇上了倭军。
三万倭军甲士拉开阵势,浩浩荡荡的朝着李承乾一方急速推进而来。
而李承乾亦是当机立断,直让全军转行为守,在一日内便筑起一座巨大的临时营盘。
要知道,李承乾布置的营地与李靖布置的那可是有天壤之别的。
首先从堆砌营地的材料来说。
李靖用的是从周遭临时砍伐的木桩,而李承乾用的则是随军携带的沙袋与就地取材的泥土。
显然,后者会更加合适当下这个已经进入火器时代的过渡期。
其次是对于炮火的运用方面。
若是仔细观瞧过李靖的战史的人,就不难发现他打仗的风格。
他讲究的无外乎就是一个字,快。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敌军主将就是他的制胜法宝。
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他打仗的时候永远都是以速度为基础,骑兵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火炮这种重物不方便携带,并且只要使用就难免进入阵地战的东西,着实不是他喜欢用的东西。
所以,他排兵布阵,往往都是步兵在前,骑兵在后,火炮在最后。
这也就大唐方面出现之前那种,敌人的火炮都把己方的阵线打没了,他的火炮还没来得及开动的主要原因。
而李承乾则完全与李靖相反。
既然有火炮,那就要将火炮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战列的最前沿,清一色的全都是炮兵阵地。
而已凉州军对炮火的运用来说,他们能够时刻保证,只要敌人露头,炮弹就会第一时间的落在敌人的军阵中。
于是乎,倭军一方的战斗结果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