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贾政退婚(1 / 2)
皇帝未亲政前。
史鼎代表勋贵的势力,投靠了皇帝,提前下注。
而眼前的刘一儒,更是皇帝的师傅,名声极大的翰林学士,门生众多。
现在。
刘一儒独撑朝纲,自己远远比不上此人的势力。
史鼎的态度很恭敬。
根据他所知。
刘一儒派了他的得意门生去陕西,负责招安乱民,行动已经开始见效。
有了朝廷的招安,民乱当然会平息下去。
史鼎是这么认为的。
局势也正如他所想,陕西无数的乱民,响应官府的号召,接受官员的招安。
乱民们放下武器,准备获得接济,重新开始种地,心中期待新生活。
是他们拿起武器抗争,以获得的新希望。
达成了他们的这个简单的愿望后,他们立刻就放下武器,放弃了斗争。
刘一儒听完了史鼎的想法,对于平辽侯本人,有了更深的认知。
史鼎送走了刘一儒,去了贾府。
在回去的轿子上,刘一儒神色困顿。
他派去陕西的巡抚,也就是他的门生周世丰所言,周世丰的书信中,认为自己今年内就能平复民乱。
不费一兵一卒。
目前。
的确不是激反金江镇的好时机啊。
刘一儒虽然权势滔天,在京城竟然没有自己的宅子,而是借助朋友的家中。
当初他在京城的房子失火后,并没有重新修葺。
如此举动令人称赞,纷纷夸赞刘公清廉,一心为国。
朋友有几处的宅子,此处腾给了刘一儒,里外都是刘一儒的管家在管理。
其实很多官员都是如此,想要留下个清廉的名声。
在京城的官员,很多人会暂居住于寺庙。
寺庙清苦。
吃饭也是吃斋饭。
最热闹的寺庙,斋饭一定是最美味的。
刘一儒回到书房后,拿起门生求助粮食的书信,信中长篇大论,如何治理民生。
“周世丰还是有才的。”
偌大的书房,书架上满满的都是书,各种孤本都有,还有好多画卷,收起来放在画瓶中。
摇了摇头,刘一儒又叹了口气。
门生求助到他,希望获得他的支持,说服朝廷多派些粮食赈灾,以此展开治理。
可惜啊。
“朝廷要是有粮食,又如何陷入这等困境。”
刘一儒又放下书信,想着如何应对。
去年辽东之战,掏空了国库,各地的征收,把未来的税都收了,形势不利。
而忠顺王今年各种大手笔。
对辽西蒙古的封赏,还有扩充新兵。
辽西才十万人口,其中士兵就有三万多,全靠国内的供应,还要招募更多的兵。
而去年士兵的犒赏都还没下发。
还有九边的将士,已经欠饷多年,去年多次兵变,谁也不敢再拖,哪怕不足,多少也要供应些。
南安郡王也多次告急,告知朝廷南疆不稳,理当加大供应云南之粮饷。
清丈全国田亩。
刘一儒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
全国的税赋不足,而各地都积蓄更多的银钱,唯有开原节流两道之法。
节流。
他已经提倡,连自己都住在朋友的家中,很多官员住在寺庙,可是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开源。
那就只有增加更多在册的田亩。
只有田亩才能生产出粮食。
可是隐田多在勋贵,太监,官员,乡绅,武将的手中,连他自己的家族。
他的族人们也有很多隐田。
如果要清丈全国田亩。
他将会面临所有势力的反扑,甚至是自己的族人都会反对他,自己的名声也会败坏殆尽。
而皇帝能支持他吗?
刘一儒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要稳重。
国家形势如此危急,再进行改革,反而会激怒全国的官员武将和乡绅。
“应当训戒忠顺王,不得浪行。”
定下了主意,刘一儒把刀子伸向了忠顺王。
在文华殿。
刘一儒向皇帝说道。
“福建官员的弹劾,虽然属实,可是金江镇势大,委实不可轻易逼反对方。
忠顺王的举动,对国家不利。
而他没有经过朝廷,又急切的扩充了两万兵,辽西军力已达五万,且多次索要粮资。
各地不敢拒,官员们加征,其余棉花,布匹,刀枪,火器等军备不可计数,百姓们叫苦连天。”
皇帝闻言,心中疑虑起来。
“忠顺王说金江军强大,如果不扩充辽西军,万一金江军突然造反,京师一带无兵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