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一生要来一次丽江(1 / 2)
何欢也不怯,“木、和是丽江的两大姓。都说木是官家之姓,和是平民之姓。民间说法是木府有了汉姓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便于管理,让百姓统一姓和。
和是木字上面一撇加一个口,意思是头上背着一个筐。纳西族女人非常勤劳,是背着一个大箩筐高出头的。口呢是给你一口饭。
就是你给我好好劳动,我给你一口饭。是把百姓当成木府的奴隶。很多其他民族,包括汉族迁过来的,到了木府管辖之下,都被要求姓和。
所以姓和的不都是纳西族。为了统一管理让百姓姓和这件事也确实是存在的。但这个和字在丽江地区的出现比木更早。并非先有木后有和。”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和组长也坐正了,仰头看着他。
“在汉姓出现之前,纳西族是父子连名制。比如纳西土司的祖宗,阿宗阿良、阿良阿胡、阿胡阿烈,阿烈阿甲,然后到了第一位姓木的阿甲阿得。
云州很多少数民族都是父子连名制,自己的名字前加上父亲、祖父的名字,能清晰地显示出血缘、部落。其实这跟国外的姓名制度有些相似啊!
比如俄罗斯,什么什么斯基一长串的。”
大家笑了。
“就是因为家族名字太长了。某个领地某个家族的谁谁谁,都在名字里体现了出来。相当于族谱了。
我们昨天讲的大理南诏国,也是父子连名制,比如南诏国王,阁罗凤、凤加异、异牟寻,祖孙三代。
跟国外和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顺推连名制不同的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般是逆推连名制,往前推,辈分越大名越在前。
祖孙三代连名也不多,一般以父亲名字的后一个或者两个字作为儿子的首字或者中间字。世代相传,就像成语接龙。
大家平时还是不会称呼那么长,而且直呼祖辈之名显得不敬,所以平时只叫后面一个或者两个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这个父子连名制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私有制出现后的一个产物,这么做是为了把财产传给儿子。
我国的宗族观念比较强。现在还有为孩子跟谁姓打起来的嘛!是不是?”
一车游客都笑了。
“在父系氏族这种环境下,女孩儿取名反而比较自由,什么花啊草啊,一些很可爱很漂亮的名字,随地取材,就像小名一样。男孩儿就背着光宗耀祖维系家族的责任。
少数民族呢,因为人数少,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又缺少文字记载,这种口传族谱,也就成了维系血亲,区分异族的纽带。
我们也通过这些名字,能够朔源他们的历史和祖先。
这样一来,两队人马相遇,论起全名来,哎!五百年前是一家!握握手,好兄弟!看得顺眼请你喝酒吃肉,看不顺眼该打还是要打!”
全车人都笑起来。
何欢继续说:“后来忽必烈打到云州来了,把云州纳入版图。名正才言顺嘛,你这个地方有什么首领,多少人,要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户口。
然后元朝的官员在做户口普查的时候,就发现:天啊!太难了!怎么有这么啰嗦这么拗口的名字啊!要费多少纸啊?纸和笔墨都很贵的!”
众人大笑。
“就像我们看外国小说,看到那个名字,啊!头疼!你连故事都倒背如流了你还记不住名字!”
大家又笑起来。
“然后官员灵机一动,就给他们取名字,就像小说家一样,给里面人物取名字,要朗朗上口。
取名字也很费脑细胞,他们也懒得取那么多名字,然后和这个字就出现在了丽江部落首领的头上。
就像我们给外国明星取的中文名字,他本人可能都不知道。比如迪肯贝-穆托姆博-穆坡伦多-穆坎巴-让-雅克-瓦穆托姆博。”
大家一脸懵逼。
“穆大叔!”一个男生兴奋地大叫。
“对了,但你去问穆大叔,穆大叔是谁?他:嗯?”
何欢一脸问号,大家笑了。
“甚至你问他前一个很长的名字,他还是懵逼的!因为我们是翻译过来的嘛!他实际上不是那样的嘛!所以就是我们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他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一车人大笑。
“我们少数民族很多名字啊,也是很拗口很长。元朝官员就给丽江首领取了和这个姓。所以和一开始啊,并不是平民之姓。
这也是丽江地区和姓出现的最早记录。然后到了明代,朱元章赐丽江土司阿甲阿得木姓……”
何欢看看窗外慢移的山,突然说:“哎!我怎么觉得车开得有点慢啊?”
司机说:“为了多听你讲啊!”
游客都笑起来,何欢也笑了。
王师傅也忍俊不禁,这一次不开车当游客,还挺有意思的。
旅游车司机有一项神技就是配合导游的讲解。比如导游在铺垫购物,司机晃得比三轮车还慢。铺垫好了,司机开得比火箭还快!
当然,司机确实是被他的讲解吸引了,从来没有导游在车上讲解过嘛!还这么有趣!不知不觉就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