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议定寄禄官(1 / 1)
赵祯带着一众内侍来到内阁‘议政厅’,君臣一番客套后,各自落座。 赵祯在最新颁布的诏书中明确规定,内阁为‘议政’机构,为了强化这种意识,他下令将内阁一楼的‘议事厅’改为了‘议政厅’,将此地定为内阁阁老们正式的办公场所。 内阁二楼除了归档五院公文副本外,还修缮了五间寝房。 其中三间用作三位阁老午休或值夜时的休息场所,一应起居用度皆是顶配。 赵祯下了口谕,凡是送入内阁二楼寝房里的东西,阁老们随便用,拿回家中使用也无妨,只需登记一下名目数额就可以直接拿走,这一部分算作内阁阁老的添支,属于正规收入。 …… 今日的内阁中除了三位阁老外,还有‘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内阁旁听’宋绶,赵祯在议政长桌左侧的屏风后,单独设置了一套书案座椅给他,宋绶的职权是旁听会议,随时准备起草制词,但无权参与讨论。 此前吕夷简曾进言,将‘中书舍人院’改隶内阁,但被赵祯驳回,顺便敲打了一下。 时隔多日,赵祯终于还是在行动上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虽然没有将‘中书舍人院’改隶内阁,但在内阁之中设立了一个‘内阁旁听’的差遣。 他从学士院中选了一人入阁,只要赵祯来内阁议政,宋绶就可以入阁旁听,并起草圣旨,但赵祯一走,宋绶就要回到学士院当值。 赵祯拿了几张宣纸作为手札用纸,开口说道:“今日政事院上奏‘拟订文官职名制度劄子’,目的是为了梳理清楚,自五代以来混乱无序、难以区分高下的官职名称。” “政事院拟定了正一品至从九品的官名和每个品阶对应的月俸,三位阁老都看过劄子副本了吧,关于一至九品官员的官名和月俸,三位有没有异议?” 吕夷简早已打好腹稿,拱手一礼,率先开口道:“官家,臣对政事院所拟文官职名正二品以下,没有异议。但对其所拟正一品和从一品官名,有些异议。” “官家曾对臣说过,品阶官名乃为寄禄而设,然政事院所拟正一品官名为三师,每月正俸300贯,我朝只有宰相的正俸为300贯,政事院是想让从今以后的所有宰相,都挂三师之名吗?” “官家,天地君亲师,师者长也,三师乃掌教帝王之职,若所有宰相都能当官家的师长,此举是否有损君名?” “因此臣建议,不以三师为正一品官名,更易它名。” “此外,从一品为‘三孤’每月正俸200贯,臣的理由也一样,建议改换。” 赵祯点了点头,将吕夷简的建议记录了下来,而后看向张耆,想听听他的看法。 张耆拱手一礼:“官家,臣以为,正一品乃人臣之极,宰相月俸虽有300贯,却并非最高阶,但若定正一品月俸为300贯,那就是把宰相定在了正一品的位序上。” “身为人臣,若位极高、权极重,则必生妄念,恐将威胁君上,此乃大弊,不可不防。” “何况以‘三师、三孤’作为官名,太重,臣也建议更易它名,并降低宰相对应位序为好。” 赵祯心中想道:“看来阁老们对于‘帝师’这个头衔还是很看重的,已经连续两人反对以三师三孤为官名。” 赵祯看向最后一人,李谘开口道:“官家,臣以为正从一品官阶太高,不宜轻授,无论以何名定为正一品或从一品,都不合适。”
“因此臣建议,官名最高定为正二品,正一品和从一品暂不设官名,空悬即可,留待日后有需要时再设也不迟。” “此外,政事院拟订的正二品官名为‘开府仪同三司’,臣以为‘开府’二字不宜轻授,便是虚名也该删去,只保留‘仪同三司’作为正二品官名即可。” “其余内容,臣并无异议。” 赵祯综合了一下三人的意见,开口说道:“看来政事院拟订的制度劄子还是很完备的,三位阁老有异议的点,只在正一品、从一品和正二品的官名上。” “既如此,便删去一品的三师三公之官名,以正二品‘仪同三司’为文官最高阶,三位阁老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议。” 赵祯继续说道:“以宰相月俸300贯作为参考,就是说与300贯对应的品阶,就是宰相所处的品阶。” “而宰相品阶不可定立过高,权重者再位高,便会升无可升,而生妄念。” “那么品阶对应的月俸就调整为:正二品每月400贯;从二品每月300贯;正三品每月150贯;从三品每月100贯。” “正四品至从六品,每月90贯至40贯,每阶递减10贯。” “正七品至从九品,每月35贯至10贯,每阶递减5贯。” 说到月俸数额时,赵祯并没有询问阁老们的意见,而是直接决定了下来。 官名是可以议的,但官名对应的月俸却应由君主一言而决,毕竟赵祯是给钱的,阁老们是领钱的。 而且跟皇帝谈月俸问题,阁老们也不愿意开口,毕竟君子‘耻于言利’…… 内阁诏书上说明确规定,首辅每月500贯、次辅400贯、大学士300贯,若按今日议定的官品对应着来看。 内阁大学士李谘应该是从二品。 次辅张耆应该是正二品。 首辅虽然暂时无法对照着定阶,但看其月俸,至少比正二品高。 当然,内阁不属于五院,因此不能沿用五院的品阶制度,阁老们的待遇,由赵祯一言而决。 第一届阁老本就是从二府三司的相公上拔擢而来,若是俸钱给的少了,未免有些难看,所以赵祯才定的那么高。后续再增加的阁老,就不会拿这么高的月俸了。 官名、品阶、月俸的制度讨论完毕,赵祯将自己的手札整理好,递给张茂则,让他拿到屏风后面,交给‘知制诰’宋绶。 看着张茂则将手稿拿到屏风后拟订制词,这种手握实权的感觉,让赵祯有一种言出法随的不真实感,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但越是如此,赵祯越对权力感到敬畏。 君主,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 越是集权,赵祯越感到压力山大。 他经常反省自己,作为君主称不称职?有没有多倾听采纳臣子的意见?有没有懈怠?有没有贪图享乐? 历史上的宋仁宗以唐太宗为榜样,穿越而来的赵祯以明太宗为榜样。 只是不知榜样的力量,到底能不能支撑他带领大宋走上大一统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