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斗嘴和争权(1 / 1)
“喝几口酸酒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竟然敢在私底下诽谤官家,官家的所言所行自有道理,几时轮得到你们在此置喙。胆子这么大,你们怎么不去上阵杀敌、从军报国?在这里吃喝享乐、大放厥词,真是无胆鼠辈!” “我乃儒生,读四书五经,学圣人道理,将来是要为官家治国平天下的,怎可去做那粗鄙的武夫。” “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张口必曰君子固不用力。往圣先贤的道理说的果然没错,你就是贱儒一个。” 这句话骂的极狠,引用的是《荀子·非十二子》,说他们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不仅毫无廉耻,还爱大吃大喝,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君子本来就不用下苦力气做事。对于这样的人,荀子称之为‘贱儒’。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你是哪家的纨绔子弟,我要去状告你!” 都是读书人,说文解字还是会一些的,上面这段话一入耳,这群学子直接破防。 “就你?不配知道我是谁。” “别以为你穿着儒衫,带着幞头,我等就看不出你是女子,如此不知检点,动手打砸店铺,哪家郎君敢娶你,你你你……伱嫁不出去了!” 讲道理讲不过,学子们开始了人身攻击。 “我嫁不嫁的出去与你等有何干系,如你这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日只知吃喝享乐,清谈是非之人,我看你将来也娶不上娘子。” “你!” “怎么,你还想打我不成?刚才我打砸的是桌椅,若是你敢动手,我保证,你的胳膊腿会跟这些桌椅一样!” “你你你,你等着,此事没完!”几人说完,绕着煞星远远的,撤出了阁子。 见几人撤出阁子,掌柜的进门开始嚎:“哎呦,小娘子……不,小郎君,你看我这……” “掌柜的,这里的损失我来承担,一会结账算到我头上。” “小郎君大气,那我就不奉陪了,小郎君自便。” 掌柜的本以为今日要损失惨重了,没想到这小娘子这么上道,哭丧着脸进来,眉开眼笑的出去,果然商家自古就是戏精。 一场闹剧到此结束。 出门吃个饭都能碰到自己的死忠粉,赵祯心满意足,他叫来任守忠道:“那个小娘子我见过好几次了,口齿清晰、言辞敏锐,你派人去查查,她是哪家的女娘,可有婚配。” “是。”任守忠弯腰领命,走到门口,小声安排给一名亲从官。 …… 走出矾楼,一行人又在甜水巷溜达了一圈,而后返回皇宫。 宫里除了被软禁的皇后外,再无其他妃嫔,因此显得有些冷清。 赵祯除了批阅奏札黄票,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人家别的穿越者都是酒池肉林、声色犬马,怎么到了我这就是没日没夜的批奏札,皇帝果然是一等一的苦差事。” 在心里腹诽了一句,赵祯翻开一本奏札,上面贴着的是由内阁首辅主笔签署,另外两位辅臣合署的奏票。 群牧使王曙上奏说:“群牧司掌管马政,乃是军国大事,本应由皇帝亲自掌管,但自从设置了群牧制置使后,群牧司便开始受到枢密院的管理。如今牧场减少,牧民逃役,各地牧田大多荒废,皆因群牧司无法独立行使权力所致,臣王曙上奏,请求皇帝重掌群牧司。”
内阁给出的批复是:“拟罢‘群牧制置使’差遣,马政相关命令由‘群牧使、群牧副使、群牧判官’三人各自独立签署,且直接向皇帝汇报,无需再与‘群牧制置使’合署命令。” 换句话说:“让群牧司脱离枢密院,独立行使权力。” ‘群牧制置使’按例应该由‘枢密使’兼任,如今‘权知枢密院事’的是夏竦,那么按旧制就该由夏竦兼任,但内阁给出的建议是废除该项差遣,让群牧司直接受皇帝执掌。 黄票上也给出了这么做的理由:“简化行政程序,让群牧司的三位长官可以独立行使权力,更高效、更便捷的调整相关马政。” 赵祯看完奏札,只有一个想法:“内阁开始自发集权了。” 辅臣们说的很好:“精简程序,将群牧司收归皇帝亲掌。” 但事实是什么呢? 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助理机构,其本身没有任何直属机构,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它所拟定的一切命令,都要经过皇帝之手转化为诏命才能实施,因此,凡是直接受到皇帝亲掌的机构,其实也就是受到内阁亲掌。 那么枢密院不受皇帝亲掌吗? 名义上受皇帝亲掌,但其自身具备极高的独立性。 其实不止枢密院,凡是受到皇帝亲自监管的机构都具有部分独立权,二府三司便是如此。 这三个庞然大物作为大宋最高权力机构,早就已经把触手伸入到国家的角角落落里。 长官们日常下达的命令也不全是诏命,一些不算重大的事务,长官们下份手札就能办了,无非是事后跟皇帝说一声,只要有理有据,皇帝捏着鼻子也就认了。 但内阁作为一個新设机构,它要想掌握权力,就只能去侵夺二府三司的职权。 让群牧司脱离枢密院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会继续夺权。 虽说内阁辅臣们只有票拟权,但他们可以授意其他官吏上奏札,然后代帝批答。 任何制度都有漏洞,只要肯去钻研,总能找到并利用。 赵祯看出了其中猫腻。 王曙本是枢密使的有力竞争者,张耆入阁后,接任者变成了夏竦,看着曾经的同僚变成了上司,王曙自然不乐意,再经由辅臣们一暗示,于是就有了这本奏札。 赵祯提笔写下:“群牧司所掌乃国家大政,王牧司既然有志改善马政,朕何妨一试。就按内阁所拟,废罢群牧制置使,自诏书下达之日起,群牧司收归朕亲掌,一应马政革新之策,奏朕知道,朕拭目以待。” 写完批复之语,赵祯拿起‘御笔之宝’的印玺,骑缝盖在了奏札和黄票之间,而后命人送去翰林学士院,按奏札和黄票上所书写的内容,拟定制词,制作圣旨。 翰林学士院中日夜有人值守,因此赵祯不用担心临时起意下旨,无人捉笔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