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口算比赛(1 / 1)
其实,搓塑料袋肯定搓不出里面的球星卡。 如果你把卡搓了出来,不管你有没有这张卡,那你肯定要买下这袋方便面。 当时有很多买到了重复卡片的孩子,每天会攥着一摞卡片出门找机会和其他孩子交换。 很快他们就发现,大家手里的卡都差不多,重复的也就是那几张。 这不是大家的运气都不好,是厂商为了尽可能多的销售方便面采用的经营策略。 每一批次的产品,只投放数量有限的几张球星卡,且多半来自不同球队。 这样计算下来,他们可以持续生产一年多,数十个批次的产品,才将全部卡片都印刷完成并推出。 虽然,最终他们只发行了三支队伍共三十八张卡片。 但这个经营策略,对于我这样家庭条件较差的人就比较友好。 因为我平均一天最多能买一袋方便面,几乎是押着线跟随批次上市计划在集卡。 如果实在有一两张别的同学有的卡我没有,我也会去早市上搓方便面袋子。 刚才我说过,搓是搓不出答案的,不过球星卡与干脆面结合的新鲜玩意,在包装上目前还存在一个漏洞。 小虎队干脆面的包装袋正面印着三只小老虎,老虎的形象是花衣白肚皮。 尤其是头部的位置,有着大量白色部分。 当年的包装袋很薄,只需要把印着球星名字的位置挪到这种白色的部位,就可以隐约看到里面的卡片是哪一张。 确定了球星之后,再挪动一下位置,又可以看见卡片的边框是什么颜色。 前文说过,当时我家没有办法收看体育频道,这导致了我看不到世界杯比赛的转播。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随大流参与集卡。 尤其是,卡片总数并不多,我可以通过日常与同学请教和闲谈,获取我还没有的卡片上印刷的球员名字。 很快,我便集齐了三套卡片,是仅次于开小卖部的刘家的孙子,在我们那边第二快集齐三种颜色边框球星套卡的小孩。 这让我在学校很有面子,曾经有同学要出二百块钱购买我的全部卡片。 这相当于我集这些卡时吃掉的干脆面都回了本,每张卡还赚块八毛。 这个价位,对于当时的我很有吸引力。 不过,当时的我可能是舍不得,更有可能是很贪心。 我觉得二百根本不够,毕竟我家里也还有许多重复的卡片。 我为了获得那些卡片,也吃了不少方便面。 要是能把那部分成本给我报销了,就更好了…… 还没等卖出去,便有人开始砸价。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我这一百多张卡片里面,他们只有几张有用。 而且,等他们集齐了卡片之后,我的卡片就不新鲜了。 我笑笑不说话,心里觉得他们好幼稚。 就算最后这种卡片人手好几套,影响我个人收藏他们吗? 当然,我最后也没有能留住这套卡片。 堂妹在我家写作业时,看到了我的卡片,表示她想要。 我父母就替我做主,把全套的卡片送给了堂妹。 我曾经表达过抗议,但抗议无效。 父母对我最大的包容是,承诺以后再帮我买干脆面,重新搜集这个卡片。
我当时就表示,那为什么不能帮我再集一套送给堂妹呢? 我的父母强势镇压了我的反抗,说我太不懂事…… 当时表妹来我家,是因为我老叔和老婶工作很忙,有的时候没有时间接我堂妹下学。 每天我父母接我放学时,会把堂妹带回我们家照看一段时间,顺便让我辅导一下堂妹的功课。 当时,我在专收借读生和插班生的四班,她在几乎没有人员变动的二班。 我觉得,老叔和老婶一定是想瞎了心,才会觉得我们班的教学进度和水平,会高于堂妹她们班。 我都没好意思说,我们班英语课讲数字时,三忘了讲,考试时老师发现有这个词,特意跑来我们班的考场,现场教会了我们这个词……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成绩太好的压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同人不同命的待遇。 堂妹只是比我更早熟,对于学习不太上心。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词形容,应该就是玩物丧志。 她关心球星卡的时间,要明显多于关心作业本。 但她的课堂笔记显示,她虽然没有听明白老师讲得什么,但老师在讲课时明显比我们班更加细致和有规划。 我当时并不清楚为什么,天真的以为这只是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区别造成的。 如今回过头去看看,我才恍然看到事件的本质。 造成老师不同的本质是班别不同,班别不同的本质,是户口不同。 我属于郊区户口的借读生源,堂妹却是市区户口的正式生源。 人家上到小学五年级,还没换过班主任。 而我,已经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的第五个班主任…… 其实,我很喜欢我五年级时的班主任。 他姓李,是一个快退休的老爷爷。 每当家长们问起为什么要他来带班时,他只是笑着说:“学校想让我发挥完全部的力气再退休,我自己也想在教学岗位上奉献全部的剩余价值。” 我也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李老师来接棒带班,是因为去年在褚老师任上,出的那起恶性伤人事件。 我至今也忘不掉,那十七刀和三十万的事情。 即便是在我侥幸从屠刀下面脱身之后,依然对那时的事情念念不忘。 李老师主教的科目是数学,他为我们班带来了年级前三个班的教学风格。 每一节快下课时,会在我们已经熟悉例题的基础上,为我们讲解拔高题。 从来没经历过这个环节的我们,在第一节拔高课上近乎全军覆没。 只有我和小鹿勉强听懂了题,并在下课之前成功解出。 小鹿是因为常年在外面补课,见过这样的题型。 而我,单纯的只是对数字比较敏感,是心中有了答案之后,逆推的过程。 李老师见我们底子太差,便在之后的课堂上,随机举办班级口算比赛。 从加减法开始,逐渐加入乘除法。 我很喜欢这个比赛,因为我经常在班里当擂主,属于擂台不败型选手。 只是,当我把这个新发现的游戏告诉堂妹时,她却兴致缺缺地表示,这个活动在她们二班,已经持续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