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男人至死是少年(1 / 2)
时间一眨眼到了五月,十九号上午,郑南岭打了个电话给陆逸明。
“陆总,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要的音乐播放器做出来了,你看什么时候有时间过来看看?”
陆逸明一听,顿时喜不自胜,说道:“我现在就过去。”
毫无疑问,陆逸明跟郑南岭一样,也是一个喜爱音乐的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空,不管是电脑上还是智能手机上,音乐播放器都是即开即用,方便得很。现在这年头,想要听个歌那可就太不容易了。
半个小时之后,陆逸明到达逸讯科技,使用了一下郑南岭做出来的这个音乐播放器,满意地说道:“很不错,基本上达到我的最低要求了。比成晓华之前做的那个好用很多。”
对此,陆逸明也只能心中感慨,果然是那个凭借一己之力做出千千静听的南岭大侠啊。
来到逸讯科技有一段时间了,郑南岭也知道成晓华就是做出天音MP3播放器的那位大老,现在陆逸明说他的软件比成晓华做得好,郑南岭还怪不好意思的,谦虚地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我做硬件就不行了。”
陆逸明勉励道:“嗯,大家各司其职。这个播放器你打算叫什么名字?”
郑南岭想了一下,说:“我最近一直在听《千千阙歌》,我希望做的是一款能够安安静静听歌的软件,不如这个软件就叫做千千静听怎么样?”
这本来就是这一款软件的名字,陆逸明当然不会反对。
“嗯,不错,这就是千千静听1.0版本了。不过只有中文版还不够,你尽快开发个英文版出来,甚至不止英文版,多国语言也要安排上。”
郑南岭不解地问道:“现在开发那些东西干什么?”
在他看来,能够服务好全国十几亿人口,千千静听就已经算是大获成功了,现在去做什么外文版是根本没意义的。
然而他根本就不知道,陆逸明的野心完全不止于此。
“这款软件不止是在国内,我的目标是把天音系列的MP3卖到全世界。”
对此,郑南岭是将信将疑,并不觉得陆逸明能够做得到。
不是他对自己没信心,而是国内目前的互联网大环境就是这样,许多技术都是美利坚那边先诞生,然后夏国这边的互联网从业者照着模板直接山寨过来。
所以自己搞原创,还把产品推广到全世界这种事情,但凡脑子正常的程序员都不敢想的,谁大白天就开始做梦啊?
然而,看到陆逸明一脸豪情壮志的样子,郑南岭还是没有开口打击陆逸明。
毕竟是个高中生,理想主义挺好的,能理解。
从逸讯科技离开之后,陆逸明又去找了宋洪林,开始安排工作,要求他开始大批量生产天音MP3。
宋洪林有些迟疑,说道:“陆总,是这样,这是一款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新产品,直接大量囤货,会挤压公司的流动资金,风险很高。万一货物卖不出去,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的可能。”
陆逸明很认真地听取了宋洪林的意见,说:“嗯,你担心得很有道理。不过你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是了,你担心的这些我都考虑过了,没有问题。”
对于宋洪林的不解和质疑,陆逸明并没有解释太多。
因为现在只有他知道MP3这款产品要是做好了,究竟能有多赚钱!
靠着iPod这一款在本世纪初惊艳了绝大多数电子产品爱好者的存在,苹果公司就赚到了至少七百亿美元。
而自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二一年,iPod的出货量更是超过了四亿三千万台!
在iPhone、MacBook、iPad等产品让苹果成为风靡全球的消费电子宠儿之前,iPod更早地为这家未来的科技巨头打开了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
虽然七百亿美元对后来如日中天的苹果而言并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
二零一二年的时候,iPhone一年的营收就达到了七百八十七亿美元,远超iPod为苹果创造的总利润。
可是在iPod诞生的第六年,这款四四方方的音乐播放器在苹果公司营收比例中占据了百分之四十,第十一年,它让苹果在全球MP3播放器市场拥有了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市占率。
无论从吸金能力还是市场地位而言,iPod无疑都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陆逸明如今要做的,就是抢先截胡,在苹果反应过来之前,率先推出天音系列MP3,抢占市场份额。
走苹果的路,让苹果无路可走。
可在明元科技的其他管理层看来,觉得陆逸明的举动太过激进,甚至可以说是赌徒行为,哪有人牌都还没发,就直接梭哈的?
这也太离谱了!
所以陆逸明前脚刚走,后脚几个高管就找到了宋洪林。
“宋总啊,陆总到底是怎么想的?优盘现在卖得好好的,干嘛另外多开了两条生产线去生产那个MP什么3的?”
“就是说啊,那东西不就是能拿来听歌吗?可定价1999,两千块钱一台,谁用得起啊?买台索尼随身听都没这么贵!”
很显然,大家的意见都很大,他们虽然不是股东,可明元科技的经营状况可是和他们的工资待遇挂钩的,自然没人希望陆逸明把公司给折腾垮了。
宋洪林被吵得头大,无语地问:“你们有意见,刚才开陆总在这里的时候怎么不提出来?”
“我们不敢啊。”
“是啊,公司上下谁敢得罪陆总啊?”
郑百顺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可陆逸明早已名声在外,明元科技上下哪还有人敢捋虎须?
宋洪林直接就被他们给整笑了:“好家伙,你们不敢得罪陆总,难道我就敢了?”
“算了,我去找找郑总,看郑总有没有什么说法。”
下班之后,宋洪林上门拜访。
之前住院观察了一段时间的郑友元,健康状况改善之后就搬回家里住了。